教師培訓講義 |
一、教師—名師—明師(玄林講義) 1、掌握教育學的新理念 從本質上說,生態觀藝術教育是一種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,他透過對直接的生命活動,透過對文化內涵與審美的激發、誘導,直達生命的本源,調動了人的生命的感悟力、想象力、鑒賞力、創造力,挖掘了人在非理性的無意識層次的生命潛力,使人獲得更加合理的有情感、有智力的個體。在藝術的欣賞和創造過程中,在有序的社會性和自然環境下,體驗生命的奧秘,體驗自身與自然,自身與社會的相關性,使人的精神和心理融入自然的生態中,使人的心靈貼近“智能”本身的結構,藝術和審美“智能”就是這樣一種有情感介入的,整體性的思維模式,這是達至人全面持續發展的關鍵,也是產生“智能”型人類的關鍵。 孫過庭書譜上說:“情動行言,取會風騷之意,陽舒陰慘,本乎天地之心”。 2、掌握學的前沿動態及傳承發展趨勢,具有認知和理念堅持。 打破單邊模式,即重技能訓練輕毅力培養,重法度指導輕意境體驗,重師承關系輕個性體現。在早期人類的思維活動和行為中,藝術和科學、知覺與邏輯思維、認識與倫理是渾然一體的。 3、把握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心理訴求,尊重個體差異。 (1)人本情懷方面:了解自我,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。 (2)整合能力方面:理性與感性之調和,知與行的合一,人文與科技整合等。 (3)民主素養方面:自我表達,獨立思考,與人溝通,包容異己,團隊合作,社會服務,負責守法等。 (4)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:涵蓋文化與生態之鄉土情,愛國心,世界觀等。 4、把握教學節奏和知識容量,在教學實踐中,貫徹知識性,趣味性和創造性原則,兼顧傳統與現代書畫發展的特點,對各種藝術形式應持開放態度,既注重臨摹,亦鼓勵實驗性探索,同時結合表現性,設計性與應用性等不同性質,運用各種教學方式、方法和教學手段,增添教學意義和情趣。 5、管理、環境、互動、人文關懷。教學模式的總結、提練、提高,搜集整理鄉土素材應用于課堂,關注民間需求,打造人格魅力。 二、各種書體與書畫相通之根本 1、趙孟頫《松雪齋集》中說:“石如飛白木如籀,寫竹還應八法通,若也有人能會此,須知書畫本來同”,他又說:“書法以用筆為上,而結字亦須用工,蓋結字因時相傳,用筆千古不易。 2、線性化與筆畫化 (1)晉人筆法。直線擺動—弧形擺動—連續擺動—絞轉—熟練應用。線條的豐富性,立體感都得之于筆毫錐面的頻頻變動。王羲之是晉人筆法集大成者。 (2)唐人筆法。用筆的重心,轉移至筆畫的端部及折點,彌補因絞轉減少,筆畫平直所帶來的審美損失,筆畫化的特點就是提按、留駐、端部與折點的夸張。顏真卿是唐人筆法的杰出代表。 黃庭堅是提按范圍內獨辟蹊徑的杰出藝術家。 米芾稱善書者“只得一筆”而他“有四面”。其“刷”字用筆,是提按加絞轉。 懷素中鋒不加提按,犧牲了筆法運動形式的豐富性,換來速度和線條、結構不可端倪的變化。 三、對筆的控制方式—執與運 1、執筆 (1)筆長不過六寸,提桿不過三寸,真一、行二、草三。 —虞世南《筆髓》 (2)腕豎則鋒正,鋒正則四面勢全。 —李世民《論筆法》。 (3)低則沉著,高則飄逸,下筆宜著實,然要跳得起,不可使筆死在紙上。作書不可力弱,然下筆時用力太過,收轉處筆力反松,此謂過猶不及。 —梁山獻《評書貼》 (4)起筆收筆正直以待作書,及其運也,上下斜側,惟意所使,至筆既定,端若引繩,此之謂筆正。 —蔣和《書法正宗》 2、筆錐如簧的道理 (1)把筆宜淺,用力宜輕……又先須端坐正心,則氣自和,血脈自貫,臂自活,腕自靈,指自凝,筆自端。 —周星蓮《臨池管見》 (2)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,乃四面圓足。 —包世臣《藝舟雙楫》 (3)導之則泉注,頓之則山安。 —孫過庭《書譜》 3、運筆 (1)起筆 (2)行筆 (3)收筆 四、筆鋒的運動形式—轉、折、提、平動、擺動 五、筆法的形態表現—方圓、中側 六、各種審美理想對筆法的要求 七、各種筆法所產生的線條的審美價值 八、章法構成 九、歷代書風 十、藝術情性 |
上一篇:教學要與學生心智發展水平相契合下一篇:開發孩子的心智潛能 |
版權所有:萍鄉市玄林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地址:萍鄉市躍進北路159號玄林字畫行 贛ICP備12005146號-1 技術支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