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墨法的運用 |
書法作品十分講究對氣韻生動的要求。談到這個問題必然與墨法有直接的關系。自古以來,在筆法上已有頗多論述,然而對墨法卻往往是簡附而過,因而在這里很有必要對墨法予以強調。清包世臣在《答熙載九問》中將這一點提到了應有地位,他說:“畫法、字法、本于筆,成于墨,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?!睍ㄖv求筋骨血肉,血肉就指的是水墨,只有水墨調和,方能顯得骨勁肉勻、血脈相連、氣勢貫通。所以一件書法作品,不但應筆力遒勁,而且要墨法華滋,才能賦予神韻。這和中國畫講究“墨分五色”是同一道理。清代繪畫理論家沈宗騫曾提出:“一件作品傳神的秘妙,沒有什么神奇,不過能使墨用到好處。用墨的秘妙也沒有什么神奇,不過能以墨隨筆,并且以助筆意所不能達到的氣韻??偟膩碚f,筆是墨的元帥,墨是筆的士卒。筆沒有墨無以和,墨沒有筆無以附。墨以隨筆之一說,可謂泄盡用墨的秘妙?!彪m然書法不能與繪畫等同,但在“以墨隨筆,且助筆意之所不能到”這一點上,同樣是一大關鍵。也確實是傳神秘妙之一。書法作品對用墨是非常講究墨的濃淡枯濕的,墨色要用的濃不凝滯,如潤含春雨;淡不傷神,似水流花放;枯不瘠薄,如古藤掛壁;濕不臃腫,似肌健豐美。也就是說在用筆施墨上要擅變善化,不但筆力遒婉,而且墨氣淋漓,給人感到流通照應,濃淡間出,血脈相連,生機勃勃的美感。這就更增加了作品中那種“秋水滿地花滿座”,“天機流露出精神”的美妙意境。墨色的運用,并不是為了掩蓋筆意的不足,而是加深意境和情趣。深淺濃淡、枯潤干濕等變化,必須掌握分寸,貴乎自然,并且與用筆密切結合,力求做到“淡妝濃抹總相宜”,使它和書寫的內容與作者的感情統一協調。如果生硬夾雜或洇化失形,則不但于筆意無補,反而會破壞作品的氣韻。 在談具體的用墨方法,宋姜白石說:“作楷墨欲干,然不可太燥。行草則燥潤相雜,潤以取妍,燥以取險,墨濃則筆滯,燥則筆枯,亦不可不知也?!睍ㄓ媚瓌t上是濃淡適中,以不傷神采、不滯毫鋒、行筆流暢為宜。用濃淡適中的墨汁可書寫篆書、隸書和楷書,這些書體因為可以筆筆斷,所以書寫時筆中的含墨量要略少一點,以點畫的潤澤為目的。行書和草書因有其連綿的因素則要飽滿一些。至于點畫的燥潤,那是行筆的徐疾所使然。談用墨不僅與筆有關與紙也有關。所謂墨有濃淡,筆有枯濕,紙有生熟,三者交融才能產生理想的墨跡。使用濃墨,選用不洇的熟宣紙。書寫時墨要飽滿,筆要徐緩,方能寫出豐潤妍麗的字跡。否則燥筆叢生,令人煩躁。使用淡墨,用熟宣紙傷神,生宣紙洇滲失形,功力不深不用。但對于功力深厚者來說,淡墨生紙用于今草狂草不僅可行,且能增添墨色多變的風采。 狂草用墨多變,且選用生宣紙。談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不妨先重述一下《自敘帖》的用墨特點?!蹲詳⑻返挠媚攸c是:“渴潤兼出,一任天行。濃不病滯,淡不傷神。重不臃腫,輕不乏力。飽渴隨意,遣運自如。潤以取妍,燥以取險。尤以字多連綿,堪為絕唱?!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隹癫莸挠媚且阅瓰橹?,兼用濃墨、適中和淡墨。墨汁偏淡易于流動,行筆舒暢,容易收到狂草書體連綿和一筆書寫多字的需要。時有濃墨、淡墨和適中的出現,是映襯濃以耀其神,淡以變其色,適中以潤其澤,于不經意之中展現墨分五色和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。當然,這里邊也與因生宣紙的洇滲性能,能夠出現不可思議的水暈墨章的效果有直接的關系。前文曾談到懷素用筆“意率字疾”,意率字疾就意為著書寫狂草就不考慮毛筆蘸墨的多少。飽筆、濕筆、渴筆隨意落紙,落紙后再用嫻熟的筆法去調劑,于是筆畫也就出現了妍美的潤筆和險峻的燥筆??癫葑髌分械挠媚?,既是燥潤相雜又是相間生情,不能偏頗一面。如果盡是潤筆就擔著臃腫軟綿之嫌,燥筆過多又會讓人有風風火火的厭惡。因此,燥潤適度才能顯現出妍美和險峻各領風騷且又相互輝映的天趣。 |
上一篇:中國書法墨法意識形成與發展的幾個階段下一篇:林散之談墨法 |
版權所有:萍鄉市玄林藝術培訓有限公司 地址:萍鄉市躍進北路159號玄林字畫行 贛ICP備12005146號-1 技術支持: